東吳大學教師授課計劃表

檔案產生時間:2022/3/4 下午 08:07:30
本表如有異動,於4小時內自動更新
一、課程基本資料 Course Information
科目名稱 Course Title:
(中文)當代議題討論遠距教學
(英文)DISCUSSION IN CONTEMPORARY ISSUES
開課學期 Semester:110學年度第2學期
開課班級 Class:社碩專一
授課教師 Instructor:劉怡寧
科目代碼 Course Code:WSO77401 單全學期 Semester/Year:單 分組組別 Section:遠距教學
人數限制 Class Size:7 必選修別 Required/Elective:選 學分數 Credit(s):3
星期節次 Day/Session: 三ABC  前次異動時間 Time Last Edited:111年01月12日19時08分
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基本能力指標 Basic Ability Index
編號
Code
指標名稱
Basic Ability Index
本科目對應之指標
Correspondent Index
達成該項基本能力之考評方式
Methods Of Evaluating This Ability
1具備社會學思考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think sociologically.
》出缺席狀況
》課堂討論與表現
》報告(含個人或小組、口頭或書面、專題、訪問、觀察等形式)
》作業成績
》實作(含分組演練/合作等)
》學習綜合表現
2具備社會科學研究的分析能力
The ability to analyze social scientific research.
》出缺席狀況
》課堂討論與表現
》報告(含個人或小組、口頭或書面、專題、訪問、觀察等形式)
》作業成績
》實作(含分組演練/合作等)
》資料蒐集與分析
》學習綜合表現
3具備獨立完成研究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conduct research independently.
》出缺席狀況
》課堂討論與表現
》報告(含個人或小組、口頭或書面、專題、訪問、觀察等形式)
》作業成績
》實作(含分組演練/合作等)
》資料蒐集與分析
》學習綜合表現
4具備批判社會現象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analyze social phenomenon critically.
》出缺席狀況
》課堂討論與表現
》報告(含個人或小組、口頭或書面、專題、訪問、觀察等形式)
》作業成績
》實作(含分組演練/合作等)
》資料蒐集與分析
》學習綜合表現
5具備全球與跨文化的視野
The views with global and cross-cultural concerns.
》出缺席狀況
》課堂討論與表現
》報告(含個人或小組、口頭或書面、專題、訪問、觀察等形式)
》作業成績
》實作(含分組演練/合作等)
》學習綜合表現
6具備分析社會問題與社會政策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analyze social problems and social policies.
》出缺席狀況
》課堂討論與表現
》報告(含個人或小組、口頭或書面、專題、訪問、觀察等形式)
》作業成績
》實作(含分組演練/合作等)
》資料蒐集與分析
》學習綜合表現
7具備應用社會學專業知識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apply sociological professional knowledge.
》出缺席狀況
》課堂討論與表現
》報告(含個人或小組、口頭或書面、專題、訪問、觀察等形式)
》作業成績
》實作(含分組演練/合作等)
》資料蒐集與分析
》學習綜合表現
8具備分析社會趨勢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analyze social trends.
》出缺席狀況
》課堂討論與表現
》報告(含個人或小組、口頭或書面、專題、訪問、觀察等形式)
》作業成績
》實作(含分組演練/合作等)
》資料蒐集與分析
》學習綜合表現
二、指定教科書及參考資料 Textbooks and Reference
(請修課同學遵守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
●指定教科書 Required Texts
各週指定閱讀如下:
打*者,為延伸閱讀

2.23課程導論:為什麼要認識當代議題?如何從社會學視角探索當代議題?

3.2政治社會議題(一):國家認同與民族主義

蕭阿勤、汪宏倫,2016,《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 經驗與理論的反思》,共466頁,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導言:族群化、國族化的政治、文化與情感/蕭阿勤;結語:對「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的省思/汪宏倫。)

*Anderson, Benedict著,陳信宏譯,2019,《全球化的時代:無政府主義,與反殖民想像》。臺北市:衛城出版。

3.9政治社會議題(二):轉型正義

汪宏倫,2021,〈我們能和解共生嗎?——反思台灣的轉型正義與集體記憶〉,《思想》,42:1-61。

*汪宏倫,2016,〈戰爭與社會:對「二戰結束七十週年」的觀察與反思〉,《國史研究通訊》,第10期,頁123-133。

3.16政治社會議題(三):社會運動

何明修,2019,《為什麼要佔領街頭?從太陽花、雨傘到反送中運動》。台北:左岸出版社。(第二章、第六章)

何明修、林秀幸(編),2011,《社會運動的年代:晚近二十年來的台灣行動主義》。台北:群學出版社。社會運動的年代:晚近二十年來的台灣行動主義。(第一章 導論:探索台灣的運動社會/何明修)

3.23經濟社會議題(一):移工議題

藍佩嘉,2006,<合法的奴工,法外的自由:外籍勞工的控制與出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4:107-150。

藍佩嘉,2002,<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菲籍家務移工的流動與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8:169-218。

*張晉芬,2005,《勞動社會學》。(第2章 勞動理論及勞工的異化與認同 & 第11章 工作收入與性別差異)(第15章 勞動力的全球流動與移工處境)

3.30經濟社會議題(二):女性勞動、所得差異與崩世代

林宗弘等編,2011,<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台北:台灣勞工陣線。(第3章 工作貧窮化 & 第4章 少子女化危機)

張晉芬,2005,《勞動社會學》。(第2章 勞動理論及勞工的異化與認同 & 第11章 工作收入與性別差異)

*張宜君、林宗弘,2020,〈時勢造英雄?臺灣個人所得的世代差異,1992–2017〉,《臺灣社會學刊》,68:61-120。

4.6 學術交流週放假

4.13國際社會議題(一):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

陳亮全、郭士筠、周桂田、林子倫、林李耀、林宗弘、洪鴻智,2018,〈「氣候變遷災害衝擊之整合性風險治理」 永續科學計畫〉,《台灣土地研究》,第21卷第2期,頁153-180。

蕭新煌、林宗弘、許耿銘,2019,〈環境風險到社會實踐:氣候變遷下的風險知覺與公民參與環境行動〉,蕭新煌、徐世榮、杜文苓編,《面對台灣風險社會:分析與策略》,頁189-208,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4.20國際社會議題(二):Covid-19與治理

林宗弘,2020,〈建構韌實力:全球 疫情下臺灣的公民社會與創新福利國家〉,《台灣社會學刊》,67:203-212。

*Krastev, Ivan著,劉道捷譯,2020,《後疫情時代的關鍵趨勢:新冠肺炎重塑世界的五大思維》。台北:三采。

(期中考週)

4.27國際社會議題(三):文明衝突

Said, Edward W著,閻紀宇譯,2020,《遮蔽的伊斯蘭》。台北:立緒。(1新聞中的伊斯蘭教 & 附錄:九一一事件回應)

Huntington, Samuel P.著,黃裕美譯,2020,《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第四部 文明的衝突,第八章&第九章)

5.4兩岸社會議題(一): 中國因素

陳志柔,2018,〈中國效應下台灣民眾的選擇難題:經濟利益或國家主權〉,張茂桂、尹寶珊、陳志柔、鄭宏泰編,《中國效應:台港民眾的觀感》,頁77-90,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吳介民、蔡宏政、鄭祖邦主編,2017,《吊燈裡的巨蟒:中國因素作用力與反作用力》592 頁。台北:左岸。(第一章 中國因素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5.11兩岸社會議題(二):台商模式

陳志柔,2015,〈中國威權政體下的集體抗議:台資廠大罷工的案例分析〉,《台灣社會學》,第30期,頁1-53。

吳介民,2019,《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共443頁,台北:臺大出版中心。(導論 台商、中國與世界)

5.18兩岸社會議題(三):第三種中國想像

吳介民,2012,《第三種中國想像》,共334頁,台北:左岸。(第一章 文明大國的條件 & 第二章 第三種中國想像)

汪宏倫,2014,〈理解當代中國民族主義:制度、情感結構與認識框架〉,《文化研究》,第19期,頁189-250。

5.25地方社會議題(一):地方創生與文化資產

王志弘、李秉霖、李家儀等著,2011,《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台北:群學。(導言 文化治理、地域發展與空間政治,by王志弘)

張正衡,2020,<「和食」的遺傳化及其缺乏:構成與傳統之外“和食”的遺傳化及其不滿:超越建構主義與傳統主義>。《文化研究》32:255-298。

6.1地方社會議題(二):靈力俱現與陣頭

林瑋嬪,2020,《靈力具現: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第三章 對話歷史與當代&第五章靈力重構)

齊偉先,2018,〈台灣民間宗教儀式實踐中的「品味動員」:陣頭、品味社群與宗教治理〉,《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30卷第1期,頁119-161。

6.8地方社會議題(三)人間佛教與NGO實踐

Huang, Chien-yu Julia. 2009. “Genealogies of NGO-ness: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a Global Buddhist Movement in Contemporary Taiwan.” positions 17 (2): 347–374.

Lee, Chengpang. 2020. “The Forgotten Bonds: A Co-evolutionary Framework on the Diffusion of Tzu Chi in Four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64(10): 1471-1484.

6.15綜合討論與期末報告(一):風險社會與災難

6.22綜合討論與期末報告(二):文化多元與族群包容




●參考書資料暨網路資源 Reference Books and Online Resources
關鍵評論https://www.thenewslens.com/
轉角國際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index
紐約時報中文網https://cn.nytimes.com/
BBC 中文版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
三、教學目標 Objectives
由社會學理論的角度,來進行當代重要議題的探討。
In this course, we will examine contemporary critical issues from sociological points of view.
四、課程內容 Course Description
整體敘述 Overall Description
本課程從社會學研究的角度出發,對當代重要議題與趨勢進行分析與探討。

主要的當代議題分做五項:
第一項是政治社會議題:將從影響全球政治現實之國家認同、民族主義、轉型正義,以及社會運動等面向。
第二項是經濟社會議題:將探討全球化下的移工議題,以及不同勞動處境下的所得差異與崩世代課題。
第三項是國際社會議題:將掌握包括氣候變遷、Covid-19之防疫,以及文明衝突等當前重要國際議題。
第四項是兩岸社會議題:將分析包括中國因素、台商發展模式,以及第三種中國想像等要素能夠如何深入理解兩岸關係。
第五項是地方社會議題:將探索地方創生、文化資產保存,以及宗教場域的變遷特徵。

針對每一個議題,都將引介重要的社會學研究作品,期待透過深入地研討相關文獻,對更當代重要議題產生批判性的觀察與評論。
●分週敘述 Weekly Schedule
週次 Wk 日期 Date 課程內容 Content 備註 Note

1

2/23 課程導論:為什麼要認識當代議題?如何從社會學視角探索當代議題? 教室面授

2

3/2 政治社會議題(一):國家認同與民族主義 網路遠距_非同步

3

3/9 政治社會議題(二):轉型正義 網路遠距_同步

4

3/16 政治社會議題(三):社會運動 教室面授

5

3/23 經濟社會議題(一):移工議題 網路遠距_非同步

6

3/30 經濟社會議題(二):女性勞動、所得差異與崩世代 網路遠距_同步

7

4/6 學術交流週放假 -

8

4/13 國際社會議題(一):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 網路遠距_非同步

9

4/20 國際社會議題(二):Covid-19與治理 期中考週。不考試。網路遠距_同步

10

4/27 國際社會議題(三):文明衝突
教室面授

11

5/4 兩岸社會議題(一): 中國因素 網路遠距_非同步

12

5/11 兩岸社會議題(二):台商模式 網路遠距_同步

13

5/18 兩岸社會議題(三):第三種中國想像 教室面授

14

5/25 地方社會議題(一):地方創生與文化資產 網路遠距_非同步

15

6/1 地方社會議題(二):靈力俱現與陣頭 網路遠距_非同步

16

6/8 地方社會議題(三)人間佛教與NGO實踐 教室面授

17

6/15 綜合討論與期末報告發表(一):風險社會與災難
教室面授

18

6/22 綜合討論與期末報告發表(二):文化多元與族群包容
教室面授
五、考評及成績核算方式 Grading
配分項目 Items 次數 Times 配分比率 Percentage 配分標準說明 Grading Description
出席 10%每週上課出席狀況
平時作業 30%本學期共有平時兩次閱讀心得作業。每次1000-1200字。
報告 40%期末個人報告,5000-6000字之當代議題評論。
課堂討論 20%本學期共計四次線上同步課程。
修課同學需選擇一次做15-20分鐘的線上報告。
配分比率加總 100%  
六、授課教師課業輔導時間和聯絡方式 Office Hours And Contact Info
●課業輔導時間 Office Hour
每週三下午二點到三點
●聯絡方式 Contact Info
研究室地點 Office:線上互動。 事前預約。 EMAIL:yining0121@gmail.com
聯絡電話 Tel: 其他 Others:
七、教學助理聯絡方式 TA’s Contact Info
教學助理姓名 Name 連絡電話 Tel EMAIL 其他 Others
八、建議先修課程 Suggested Prerequisite Course
九、課程其他要求 Other Requirements
十、學校教材上網、數位學習平台及教師個人網址 University’s Web Portal And Teacher's Website
學校教材上網網址 University’s Teaching Material Portal:
東吳大學Moodle數位平台:http://isee.scu.edu.tw
學校數位學習平台 University’s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
☐東吳大學Moodle數位平台:http://isee.scu.edu.tw
☐東吳大學Tronclass行動數位平台:https://tronclass.scu.edu.tw
教師個人網址 Teacher's Website:
其他 Others:
十一、計畫表公布後異動說明 Changes Made After Posting Syllab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