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教師授課計劃表

檔案產生時間:2022/3/4 下午 08:03:24
本表如有異動,於4小時內自動更新
一、課程基本資料 Course Information
科目名稱 Course Title:
(中文)全球化與公共事務
(英文)GLOBALIZATION AND PUBLIC AFFAIRS
開課學期 Semester:110學年度第2學期
開課班級 Class:政一A
授課教師 Instructor:賴怡樺 LAI, YI-HUA
科目代碼 Course Code:BPO15501 單全學期 Semester/Year:單 分組組別 Section:
人數限制 Class Size:67 必選修別 Required/Elective:選 學分數 Credit(s):2
星期節次 Day/Session: 五34  前次異動時間 Time Last Edited:111年01月13日14時35分
政治學系基本能力指標 Basic Ability Index
編號
Code
指標名稱
Basic Ability Index
本科目對應之指標
Correspondent Index
達成該項基本能力之考評方式
Methods Of Evaluating This Ability
1掌握基礎研究方法的能力
Knowing basic research methods.
》報告(含個人或小組、口頭或書面、專題、訪問、觀察等形式)
》作業成績
2瞭解政治思想與政治互動的能力
Understanding political thoughts and interaction.
》課堂討論與表現
》報告(含個人或小組、口頭或書面、專題、訪問、觀察等形式)
》作業成績
3瞭解國家體制與政治制度的能力
Understanding 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s.
》課堂討論與表現
》報告(含個人或小組、口頭或書面、專題、訪問、觀察等形式)
》作業成績
4掌握全球脈動與國際事務的能力
Understanding global trends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課堂討論與表現
》報告(含個人或小組、口頭或書面、專題、訪問、觀察等形式)
》作業成績
》學習綜合表現
5具備民主參與批判公共事務的能力
Having skills in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and public affairs criticism
》課堂討論與表現
》報告(含個人或小組、口頭或書面、專題、訪問、觀察等形式)
》作業成績
》團隊參與
》學習綜合表現
6具備跨領域問題診斷與解決的能力
Developing interdisciplinary diagnostic capabilities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課堂討論與表現
》報告(含個人或小組、口頭或書面、專題、訪問、觀察等形式)
》作業成績
》團隊參與
》學習綜合表現
7具備分析、決策與領導能力
Developing analytical, decision-making skills and leadership.
》課堂討論與表現
》報告(含個人或小組、口頭或書面、專題、訪問、觀察等形式)
》作業成績
》團隊參與
》學習綜合表現
二、指定教科書及參考資料 Textbooks and Reference
(請修課同學遵守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
●指定教科書 Required Texts
1.鄭欽模等著(2018)。全球化的挑戰與發展。新北市:淡江大學出版中心。
2.Payne, R. J. (2017). Global issues: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Fifth edition). New York: Pearson.
3.Hite, K. A. & Seitz, J. L. (2021). Global issues: An introduction (Sixth edition).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參考書資料暨網路資源 Reference Books and Online Resources
(各周的上課講義及其他補充資料另上傳網路教學平臺)
吳柏寬、蘇怡文(2017)。全球化、反全球化與川普保護主義。經濟前瞻,170:9-14。
吳得源(2006)。全球治理在公共政策理論發展之擴充。行政暨政策學報,42:1-36。
宋承恩(2020)。國際組織參與:大破大立的主權想像。主權獨立的人間條件(第三章)。台北:經濟民主聯合。
林文謙(2011)。全球環境治理與國內政治之互動:以ICCAT削減台灣大目鮪配額為例。政治科學論叢,50:141-180。
鍾京佑(2006)。全球治理與國際建制:行為主體與行為模式。國際關係學報,21:113-140。
洪鎌德(2002)。全球化下的認同問題。哲學與文化,29(8):689-695。
Bernstein, Steven (2002).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the framing of domestic policies: the Kyoto Protocol and Canada’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Policy Sciences, 35:203-236.
Chanda, N著,劉波(譯) (2016)。全球化的故事:商人、傳教士、探險家與戰士如何形塑今日世界。
David Dolowitz & David marsh (2000). Learning from abroad: the role of policy transfer in contemporary policy-making," Governance, 13(1):5-24.
Diane Stone (2002). Introduction: global knowledge and advocacy networks. Global Networks, 2 (1): 1-11.
Higgott, Richard (2006).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gion: Changing global context. in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and Europe. edited by B. Fort and D. Webber. Part 1
King, S. D.著,吳煒生(譯)(2018)。大退潮:全球化的終結與歷史的回歸。
Wolfgang H. R. (1999) Global public policy: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 Chap. 2
三、教學目標 Objectives
在全球化時代,國家因應公共事務的自主性隨著議題的公共性、疆界的穿透性與解決問題的政治性等因素逐漸削弱。許多公共議題,例如人口、貧窮、能源、氣候變遷、傳染病等,非單一國家所能處理,凸顯出國際之間相依與合作的必要性,及跨領域策略的需求性。本課程旨在培育學生對於全球議題的關懷與視野,並能在理解全球化及相關理論與制度的基礎上,透過實務個案的分析與討論,反思與發展「全球—在地」之間的關係、連結與互動,學習如何透過跨領域的觀點加以探究與因應,進而構思公共治理的可行作為。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state capacity in dealing with public affairs is declining due to that current public affairs po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ity, transparency, and polity. Most public issues - like population, poverty, energy, climate change and pandemic disease etc. – cannot be solved by single country. It highlights the necessity of international interdependence and cooperation among nations, and the demand for interdisciplinary strategies. This course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 awareness and vision for global issues, and to reflect on and develop the relationship, connec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global-local"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practical case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globalization and related theories and systems, learn how to analyze, and respond through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and then construct feasible public governance strategies.
四、課程內容 Course Description
整體敘述 Overall Description
●分週敘述 Weekly Schedule
週次 Wk 日期 Date 課程內容 Content 備註 Note

1

2/25 [全球治理的重要課題1]全球化的定義與內涵 課程簡介與分組
鄭Ch1
King Ch11

2

3/4 [全球治理的重要課題2]全球治理的理論與實務:基本的概念與理論
鄭Ch2

3

3/11 [全球治理的重要課題3]全球治理的理論與實務:治理行為者與行為模式
鍾(2006)

4

3/18 [全球治理的重要課題4]全球治理的理論與實務:國際建制、政策過程與社群
吳得源(2006)

5

3/25 [全球治理的重要課題5]全球化、區域化與國際政治 Higgott Part 1
宋Ch3

6

4/1 學術交流週放假   

7

4/8 [全球治理的重要課題6]全球化與國家主權:全球化與在地化、國家中心與國家退讓 吳、蘇 (2017)
Wolfgang Ch2

8

4/15 [全球治理的重要課題7]全球化的論辯:貢獻與質疑、全球化與反全球化
鄭Ch10
Chanda Ch8
King Ch 11

9

4/22 參訪活動或課堂演講   

10

4/29 [全球關鍵的公共議題探究1]社會全球化:人口、勞工、人權議題
鄭Ch8
Payne Ch 3
Hite & Seitz Ch 3
小組國際時事報導1

11

5/6 [全球關鍵的公共議題探究2]文化全球化:教育全球化、原住民議題
鄭Ch7
洪(2002)
小組國際時事報導2

12

5/13 [全球關鍵的公共議題探究3]經濟全球化:公平貿易、貧富差距議題
鄭Ch3
Payne Ch 9
Hite & Seitz Ch 2
小組國際時事報導3

13

5/20 [全球關鍵的公共議題探究4]科技發展與全球化:資訊科技、公衛、能源議題
鄭Ch6
Hite & Seitz Ch 5, 9
小組國際時事報導4

14

5/27 [全球關鍵的公共議題探究5]環境全球化:環境正義、環境保護議題
鄭Ch9
Payne Ch 10
Hite & Seitz Ch 8
小組國際時事報導5

15

6/3 端午節放假   

16

6/10 小組全球公共議題分析專題報告發表與討論(1)
分組口頭簡報、討論與回饋

17

6/17 小組全球公共議題分析專題報告發表與討論(2) 分組口頭簡報、討論與回饋

18

6/24 小組全球公共議題分析專題報告發表與討論(3) 分組口頭簡報、討論與回饋
五、考評及成績核算方式 Grading
配分項目 Items 次數 Times 配分比率 Percentage 配分標準說明 Grading Description
小組國際時事報導130%針對本課程第10至14周所探討之全球關鍵的公共議題,由分配到的一組學生撰寫相關時事報導,並於該次上課的一開始進行口頭報告(15分鐘)。內容須包括:1.該主題的國際發展趨勢與現況(50%);2.該主題所涉及的重大議題(50%)。書面報告以3-5頁A4為原則。這項作業的目的在培養學生關注全球議題的態度與策略,以及基本的理解與分析能力。
小組全球公共議題分析專題報告140%各組同學從課堂討論的主題中,選定一個議題,撰寫全球公共議題分析專題報告,並於期末進行口頭報告(30分鐘)。內容應包括:該議題之國際發展趨勢與現況、對此議題相關之爭點、國際制度公約、發展趨勢、重要利害關係人、跨域治理、政策網絡與運作等各種面向與互動關係等,以及該議題對國內公共事務的影響及可行的因應作為。書面報告以10頁A4為限。這項作業的目的在強化學生對全球公共議題的興趣與瞭解,橋接課堂中所學的重要理論、機制與方法,進而反思全球化對公共事務的影響與因應。
課程參與1830%1.出席評分標準:每次遲到(上課鈴響後10分鐘未進教室)扣學期成績1分,每次缺課扣學期成績2分(上課鈴響後30分鐘未進教室),扣滿10分為止。
2.課堂參與評分標準:老師會針對當週主題提出1-2個問題於當週 moodle 上,請學生回應與分享。基本上書面提問或回應以小組為單位,以控制題數與提升問題討論品質,但小組中成員必須每個人輪流擔任此項提問工作(此為個人成績,若提問為小組集體討論後的成果,則從優平均為個人成績)。另包括課堂上的提問與討論表現與參與情形。
3.為確保小組內的個人投入並避免搭便車(free-rider)等問題,課程結束後將實施各小組內的「個人貢獻互評表」,並作為課程參與項目評分的依據之一。
配分比率加總 100%  
六、授課教師課業輔導時間和聯絡方式 Office Hours And Contact Info
●課業輔導時間 Office Hour
請事先E-mail預約
●聯絡方式 Contact Info
研究室地點 Office:Q207 EMAIL:evalai@gm.scu.edu.tw
聯絡電話 Tel:(02)2881-9471#6281 其他 Others:
七、教學助理聯絡方式 TA’s Contact Info
教學助理姓名 Name 連絡電話 Tel EMAIL 其他 Others
八、建議先修課程 Suggested Prerequisite Course
九、課程其他要求 Other Requirements
十、學校教材上網、數位學習平台及教師個人網址 University’s Web Portal And Teacher's Website
學校教材上網網址 University’s Teaching Material Portal:
東吳大學Moodle數位平台:http://isee.scu.edu.tw
學校數位學習平台 University’s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
☑東吳大學Moodle數位平台:http://isee.scu.edu.tw
☐東吳大學Tronclass行動數位平台:https://tronclass.scu.edu.tw
教師個人網址 Teacher's Website:
其他 Others:
十一、計畫表公布後異動說明 Changes Made After Posting Syllab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