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基本資料 Course Information | ||||||||||||||||||||||||||||||||||||||||||||||||
科目名稱 Course Title: (中文)口述史料與歷史研究 (英文)ORAL SOURCES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
開課學期 Semester:110學年度第2學期 開課班級 Class:歷史三 |
|||||||||||||||||||||||||||||||||||||||||||||||
授課教師 Instructor:林慈淑 LIN, TZU-SHU | ||||||||||||||||||||||||||||||||||||||||||||||||
科目代碼 Course Code:BHI28101 | 單全學期 Semester/Year:單 | 分組組別 Section: | ||||||||||||||||||||||||||||||||||||||||||||||
人數限制 Class Size:60 | 必選修別 Required/Elective:選 | 學分數 Credit(s):3 | ||||||||||||||||||||||||||||||||||||||||||||||
星期節次 Day/Session: 四789 | 前次異動時間 Time Last Edited:111年02月23日18時25分 | |||||||||||||||||||||||||||||||||||||||||||||||
歷史學系基本能力指標 Basic Ability Index | ||||||||||||||||||||||||||||||||||||||||||||||||
|
||||||||||||||||||||||||||||||||||||||||||||||||
二、指定教科書及參考資料 Textbooks and Reference (請修課同學遵守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 |
||||||||||||||||||||||||||||||||||||||||||||||||
●指定教科書 Required Texts 一、專書 1. 肯‧霍爾斯(Ken Howarth)著,陳瑛譯,《口述歷史》,臺北:播種者文化,2003。 2. 唐纳德・里奇(Donald A. Ritchie)著,王芝芝譯,《大家來做口述史》,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7。 3. 貝絲・羅伯森(Beth M. Robertson)著,黃煜文譯,《如何做好口述歷史》,臺北:五觀藝術管理,2004。 4. 張廣智、陳恆著,《口述史學=Oral history》,臺北:揚智,2003。 二、期刊論文 1. 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3,臺北,1996,頁147-183。 2. 王明珂,〈典範歷史與邊緣歷史:文獻、口述及其他〉,《國史館館刊》29,臺北,2000,頁11-20。 3. 王昱峰,〈還「口述」於「歷史」〉,《當代》125,臺北,1998,頁92-96。 4. 成令方,〈口述史/訪談與性別研究〉,《當代》202,臺北,2004,頁38-41。 5. 朱玉芬,〈檔案館另類資料:口述歷史〉,《檔案季刊》4:1,臺北,2005,頁180-192。 6. 卓遵宏,〈為什麼要做口述歷史?〉,《臺北文獻》136,臺北,2001,頁183-197。 7. 周芬姿,〈「集體凝聚」的公共財--口述史/訪談與性別的社會實踐〉,《當代》202,臺北,2004,頁42-49。 8. 高淑媛,〈口述資料整理的藝術〉,《宜蘭文獻雜誌》30,宜蘭,1997,頁56-66。 9. 許雪姬,〈口述歷史的理論與實務〉,《宜蘭文獻雜誌》30,宜蘭,1997,頁3-36。 10. 許雪姬,〈臺灣口述歷史的回顧與展望〉,《宜蘭文獻雜誌》,71/72,宜蘭,2005,頁3-37。 11. 陳三井,〈口述歷史的理論及史料價值〉,《當代》125,臺北,1998,頁102-109。 12. 廖 武,〈口述.史料與史著〉,《當代》125,臺北,1998,頁97-101。 13. 盧建榮,〈評Ronald J. Grele的著作:Envelopes of Sound: The Art of Oral History(聲音的層層封套:口述歷史的藝術)〉,《新史學》6:3,臺北,1995,頁207-215。 14. Thomas B. Buell著,廖埔生譯,〈口述歷史有助於澄清事實真相〉,《軍事史評論》3,臺北,1995,頁191-199。 ●參考書資料暨網路資源 Reference Books and Online Resources | ||||||||||||||||||||||||||||||||||||||||||||||||
三、教學目標 Objectives | ||||||||||||||||||||||||||||||||||||||||||||||||
本課程旨在帶領學生認識「口述」資料在現代史學發展上的意義以及與歷史探究的關連性,課程進行兼具理論探討與實作呈現兩個面向。 本課程擬欲探索的課題包括:口述資料的特性及其限制、與其他種資料的異同、口述資料對於近代歷史研究的影響、如何藉由口述資料進行「公眾歷史」的探究。本課程也擬藉由實作方式,引導學生擬定與當前現實有關的主題從事研究,以培養口述資料的收集、解讀與分析的能力,並能將之運用於當代社會文化的探析中。 |
||||||||||||||||||||||||||||||||||||||||||||||||
This course aims to lead students exploring the relevance of oral history to historical research. It will be approached through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empirical tasks. | ||||||||||||||||||||||||||||||||||||||||||||||||
四、課程內容 Course Description | ||||||||||||||||||||||||||||||||||||||||||||||||
●整體敘述 Overall Description 一、課程目標 本課程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口述」資料在現代史學發展上的意義,並嘗試藉著實作課題的設計,引導學生運用口述資料與其他類型資料的交叉驗證與比對,提出歷史解釋,從事歷史研究。 本課程所涉及的「口述」資料或一般所稱「口述史」,因其採擷資料的課題與對象必為「當代」人以及「當代」事物,因此具有濃厚的「公眾歷史」色彩。另一方面,透過口述資料如何崛起於近代歷史學科之中,成為資料類型之一,也可以提供學生認識史學的發展與趨向。總結來說,本課程有幾個重要目標: 1. 「口述訪問」配合「公眾歷史」,可以讓學生了解這個學科的來龍去脈。 2. 「口述訪問」是聯繫「公眾歷史」和「歷史學」的重要媒介,藉此讓學生探討歷史資料的意義、資料的分析與判讀問題、資料與證據的關係等史學專業上的重要議題。 3. 「口述訪問」的實作教學向學生展示了「歷史研究」的一連串程序,包括設定課題、蒐集受訪者及與主題相關的既有資料、擬定訪談問題、進行口訪─資料收集、口訪資料整理與分析、解釋與建構。 本課程包含了理論思辨和實作探究兩部份,學生在這課程中預期: 1. 可以獲得有關口述資料以及歷史學科理論的知識 2. 可以獲得進行口述訪問的所需具備的訓練和技巧 3. 可以獲得設計主題探討與實作研究、未來從事公眾歷史的能力 4. 可以獲得分組協作的訓練,培養與他人討論溝通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 二、課程主軸: 本課程進行將以「理論探討」、「現有口述資料分析與探討」、「口訪實作」三個面向為主。以下茲簡述之。 1.口述資料與歷史理論: 本課程前半部份將先帶領學生閱讀與口述史以及史學理論的相關資料,探討若干重要的課題諸如:口述資料的特性及其限制、與其他種資料的異同、口述資料對於近代歷史研究的影響、如何藉由口述資料進行「公眾歷史」的探究。 2.「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口訪紀錄探討 在這部分的課程中,學生將閱讀數份「白恐」受難者的口訪,學習分析與考察,並與其他相關資料論著交叉驗證,以檢視應證口述資料的特性與問題所在。 3.口訪實作與歷史探究: 本課程第三部聚焦在探究與實作上,規劃特定課題,提供學生據此閱讀相關文字資料、選擇所欲探究的主題/問題,之後進行口述訪問,最後整理口訪文字、綜合其他資料(如觀察筆記或圖像或各式既有的文字資料),回應問題、解釋與反思。在此過程中,學生會經歷「歷史探究」的所有程序,並從中思考口述資料取得、判讀和運用等各種重要問題。 本課程所規劃的課題為「戒嚴時代:我沒有走過的日子」。各組同學可以在這個課題下,選擇任何主題―生活中的各個層面切入,擬定口訪問題,選擇一位口訪對象和規劃採集資料事宜,最後進行口述訪問。各組口訪所得需轉成文字稿,並提供給其他組同學參考,以撰寫個人期末報告。 三、課程進行方式 本課程無論是理論閱讀與思考,或者分析考察或口訪實作,都採用「分組」方式進行。考評方面,以書寫和口頭兩方面的呈現為主。學期間,同學需要繳交閱讀報告,期末則分組進行訪問資料的口頭報告。 閱讀與參考書目: 1. 莎拉•瑪札著,陳建元譯,《想想歷史》:第四章:「史料和檔案是否創造了歷史?」,頁243-257。 2. Margret MacMillan(2018), 鄭佩嵐譯,《歷史的運用與誤用》,第三章: 「誰擁有歷史?」,頁73-81。 3. Lynn Abrams,汪正晟譯,〈兼為材料與研究主題的記憶:口述史的變遷〉,《口述歷史14》 4. 薛化元、余佩貞,〈台灣白色恐怖時期人物訪談記憶的虛與實〉,台灣口述歷史學會會刊第六期。 5. 陳柏謙(2016),〈挖掘、拼湊歷史過程中遺忘「歷史」的陷阱:一個「白色恐怖」口述史入門工作者的自我意義探求〉,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3期。 6. 文化部新聞稿(2014),「搶救白色恐怖歷史 150位受難者口訪出爐」 7. 葉虹靈(2015),〈台灣白色恐怖創傷記憶的體制化過程:歷史制度論觀點〉 ,台灣社會學第29期。 三、課程進行方式 本課程無論是理論閱讀與思考,或者分析考察或口訪實作,都採用「分組」方式進行。考評方面,以書寫和口頭兩方面的呈現為主。學期間,同學需要繳交閱讀報告,期末則分組進行訪問資料的口頭報告。 |
||||||||||||||||||||||||||||||||||||||||||||||||
●分週敘述 Weekly Schedule |
五、考評及成績核算方式 Grading | ||||||||||||||||||||||||
| ||||||||||||||||||||||||
六、授課教師課業輔導時間和聯絡方式 Office Hours And Contact Info | ||||||||||||||||||||||||
●課業輔導時間 Office Hour 星期二下午七、八堂 |
||||||||||||||||||||||||
●聯絡方式 Contact Info
|
七、教學助理聯絡方式 TA’s Contact Info | |||||
| |||||
八、建議先修課程 Suggested Prerequisite Course | |||||
九、課程其他要求 Other Requirements | |||||
十、學校教材上網、數位學習平台及教師個人網址 University’s Web Portal And Teacher's Website | |||||
學校教材上網網址 University’s Teaching Material Portal: 東吳大學Moodle數位平台:http://isee.scu.edu.tw |
|||||
學校數位學習平台 University’s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 ☐東吳大學Moodle數位平台:http://isee.scu.edu.tw ☐東吳大學Tronclass行動數位平台:https://tronclass.scu.edu.tw | |||||
教師個人網址 Teacher's Website: | |||||
其他 Others: | |||||
十一、計畫表公布後異動說明 Changes Made After Posting Syllabus | |||||
本課程內容於開學後將視修課同學之情況而斟酌調整 |